台鉅美妝觀光工廠 喜獻 嘉義溪北六興宮  媽祖公仔一尊

嘉義溪北六興宮
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王得祿(西元1770-1842年)將原笨港天后宮的三媽媽祖神像恭請至溪北自宅奉祀,並邀集溪北附近六莊,創建六興宮於其公館旁。因期許6個村莊興盛,故以「六興宮」作為廟名,以庇佑六境平安和興。因位於溪北,且供奉三媽神像,所以當地也習稱「溪北六興宮正三媽廟」。而王得祿是清朝唯一受封伯爵稱號的臺灣人,使六興宮在媽祖信仰中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王得祿後代與地方仕紳聘請名匠陳應彬(西元1864-1944年)於現址重建大地震所毀損之廟宇,目前六興宮至今仍保留漳州派的傳統大木構造及日治時期之精美建築風格,具體反映出時代的多元化建築構造,在地區移墾發展史、建築藝術層面上具有保存的意義。

六興宮主祀王得祿從原笨港天后宮奉請的三媽媽祖神像,左側同祀玄天上帝,右側同祀福德正神,神案之下並供奉有虎爺公,廟中更奉有清朝將軍王得祿長生祿位,具有歷史價值。正殿左廂供奉觀音佛祖,右廂供奉關聖帝君,左、右殿的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是為泥塑神像,神像和牆壁實為一體,更是極為特殊的作法等。西元2015年,六興宮更失而復得的尋獲信徒於西元1935年聘工刻製木雕大香爐,下落不明的三足雙耳銅製香爐與一尊3吋高的媽祖聖像,也在逐漸為人遺忘之際,因緣際會地相繼現世,更為一樁美談。

從建築技術史而言,六興宮的現況多爲大正13年(西元1924年)遷建的原貌,且爲本土漳州派大木匠師陳應彬(西元1864-1944年)於60歲繼臺北木栅指南宮後所表現之成熟作品。主要空間有三大殿:三川殿、拜殿和正殿,兩側是後來增建的鐘鼓樓和兩層樓的廂房。同時呈現本土傳統大木構造及日治洋風建築技術,例如像是:磨石子、承重磚牆構造、門窗形制等,可以具體反映出時代的多元化建築構造觀念、技術,材料、施工等在技術史上具有意義的元素。

從建築藝術層面而言,六興宮的大木架棟及彩繪裝飾爲極突出的藝術成就。其中大木架棟形制中正殿「藻井」在空間性格上,強調出架棟的華麗,透過匠師的裝飾性技巧,整合大木架構、小木雕刻及彩繪施作等多種工匠技藝,以八卦之形發展,深達數層,以斗拱層層疊出,外觀有如蜘蛛結網,其最大的特色是將構件雕刻成螭虎造型,顯得渾厚有力。同時亦呈現漳州派大木技術獨特風格,具有建築技術硏究的重要史證意義。在彩繪裝飾方面,從六興宮現存遺構中可窺知,正殿及拜殿仍保留構圖觀念、用色習慣、題材選擇、彩繪筆觸、材料特質等早期匠藝。

 

詳細內文源自於:https://reurl.cc/GjxRjA

 

 

下圖為台鉅美妝觀光工廠喜獻媽祖公仔一尊,目前放置於六興宮正門。